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

四、創作理念-2

基地藝術形塑
青埔站作品名稱:聆聽雲光

A.藝 術 規畫

成為進入都市心肺綠洲的入口 + 休閒育樂的入口
媲美New York City’s Central Park紐約市大型的都市公園

  不單是大都市居民的綠意嚮往之境,也可說是青埔來不及成為都市的禮物,青埔脫胎換骨後,當地居民可以說是第一批終於享有最好大自然的報酬,在完全不受阻擋的一片綠色闊地沃地遠眺,有最好的視野、河景、海岸、漁塭、早期的鹽田、還有最好的空氣、最好的環境。再開通捷運後交通更方便,進入繁榮或者遠離塵囂變的更自如更從容,無所卑微無光彩。

B.藝 術 觀念

作品單元(一)
地景的意象:「微觀/巨觀的交替。
重新關照/親臨土地」


  顏名宏所要探討的藝術內涵,是找回區域場域特質最初的原貌,勾勒起超現實的想像,重新儲存情感與記憶,藝術家以人為操作空間和時間的移動,讓青埔站有機會由鄰近的城鄉街景,透過站體的月台轉而閱讀在璀璨陽光交替下,時間的閱讀刻度所導入的站體週邊環境美學,如何為如同音樂般跳動的音符,作品引領游動的市民,重新觀看場域環境的美學。
  設置基地:青埔站一樓入口大廳牆面
設 置 (一)

開闊、光的意象:「流動的時間 & 美麗的記憶」
曾經、土地、雲祥、啟程、上升、昇華
古典場景的印記、光耀、轉折、映照、入口。


  設置於捷運入口即將上手扶梯,一處略需仰頭觀看的牆面上,以高反差攝影,採青埔站制高點,由站體東邊住宅區經北方轉向西側海岸線平原180度環境紀錄,以絹印方式轉印至金屬牆面,與基地二樓設置(二)相呼應的材質與形體結構,上下樓層的故事與概念聯成一氣,一樓的牆面並形成為二樓設置的前導及誘引作用。


  設置(一)、(二)同樣運用透明三菱鏡原理,組合的「雲朵」形體結構,讓牛頓光譜原理色光透析本構成物,並利用達文西的透視學視覺觀念,安置機械動力式的鹵素光線讓光與影折射映照在圖面上,立即會產生三朵七彩「光雲朵」,塑造出七彩動態光雲,籠罩在青埔上空,呈現流動的彩霞雲朵。

作品單元(二)
入口的意象:「走出文明、回歸伊甸」

設置基地:青埔站二樓西側欄杆牆面

  曾因921大地震災難的震撼以及深受大自然創造主的啟示,林珮淳自1999年開始從解構性別、文化、社會等議題作品,轉而關注人與大自然生態的關係,開始「回歸大自然」系列創作。所以在這一站從女性藝術家林珮淳的思考下,希望能提供一個停下來,安靜、優雅、容易、學習欣賞‧觀美的介面。跳脫在科技媒介的運用之下,此件作品將自然光線引進,重新塑造停留駐足的雙重時間美學,帶來更深一層的土地所在意象層次。

  舊約聖經中的描述:「起初神創造天地。地是空虛渾沌、淵面黑暗。﹍神說要有光,就有了光。神看光是好的,就把光暗分開來了。」

設置(二)

開闊、光的意象:「流動的時間 & 美麗的記憶」
陽光、日出、起跑線、夏日、新草、希望、童心、夢幻場景的等待、停留、轉折、喜出望外,是充滿前瞻性可眺望的驛站

  林珮淳從女性藝術家的思考下,希望能提供一個停下來,安靜、優雅、容易、學習欣賞‧觀美的介面。跳脫在科技媒介的運用之下,此件作品將自然光線引進,重新塑造停留駐足的雙重時間美學,帶來更深一層的土地所在意象層次。

  設置三朵立體晶瑩透明如寶石般的雲朵形壓克力造形體,掛於可眺望一整片生態綠地區的穿堂圍欄上方,雲朵的組成是由一根根三角形透明體構成,尤其在中午過後陽光從西邊長時間(利用場域有西曬特質)經過,光將折射灑落於雲朵前方地面上,因為單位材質及形體的關係,此光線將會呈現七彩的光動態游移景象,自然的時間感在光的出現並對應上、以及行進的推移變化,全屬大自然的韻律,而人們在此通道停了下來,和孩子細數種種他們的共同記憶和老一輩人的記憶,然而這裡的時間產生了多重重疊。而光的再生也呼應了此處回收循環的人為保育護生的關懷。過程是一齣「加、減」土地、自然、人生哲學的縮影,隨著生命的體驗和參與,敞開更大的遠景。

白天 傍晚

藝術美學動態牽連
光譜:牛頓以三稜鏡將太陽光分解成紅橙黃綠藍靛紫七色光譜。
色聽:色彩引起聽覺之共感覺。(此時歸家的人群開心的聊著今天的所聞、鳥兒歸巢)
演色性:所謂「演色」(Color rendering),就是物體色受光源照射之後所呈現
的顯色。而「演色性」就是當光源的分光分布改變時。物體的表面色彩
也隨之改變,這種光源對物體的影響就稱作物體的「演色性」。

C.民眾參與計畫(一)、(二)
聆聽雲光藝術與民眾參與互動性
以藝術捕捉方式進行「社區營造」為心念

製作發想 前:兩位藝術家都親身前往當地考察、收集資料、拍照、與當地居民訪查。

架設裝置 後:
(一)希望能提供一個停下來,安靜、優雅、容易、學習欣賞‧觀美的介
面。跳脫在科技媒介的運用之下,此件作品將自然光線引進,重新
塑造停留駐足的雙重時間美學,帶來更深一層的土地所在意象層
次。

(二)人們在此通道停了下來,和孩子細數種種他們的共同記憶和老一輩
人的記憶,然而這裡的時間產生了多重重疊。而光的再生也呼應了
此處回收循環的人為保育護生的關懷。過程是一齣「加、減」土地、
自然、人生哲學的縮影,隨著生命的體驗和參與,敞開更大的遠景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