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2月19日 星期四

三、創作理念-1

1.基地分析‧設置計劃 這三站的意義是一起、通聯居住的高雄縣共同意義

  捷運興建完工後,這三站的意義是一起、通聯居住的高雄縣共同意義。
捷運紅線R22青埔站、R22A橋頭糖廠站、R23橋頭火車站,雖然皆是位居高雄縣的橋頭鄉境內,但是此三站捷運線段,除了紓解高雄市都會區中心人口交通的成長壓力外,是都會區一處「人文、感性、鄉土」特色的溫馨區段。

青埔 入口 & 轉折
城市擴張中的邊緣地帶:邊緣聚落/垃圾掩埋場/生態公園

橋頭糖廠 歷史 & 人文
高雄源起的經濟命脈:荷、日殖民/糖業文化/森林保育地/產業博物館/教育

橋頭火車站 新 & 舊之交
依附糖廠的大型聚落區:
糖蔗運輸/老街聚落/新舊鐵道/記憶與文化

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、街道、生態景觀、蔗糖鐵道文化觀光線段】

  未來此地也將會是一條具有地方文化特色、街道、生態景觀、蔗糖鐵道文化觀光線段。本線段屬南北走向,可串起大高雄都會區與高雄縣,生活、經濟、上班、旅遊、休閒的多功能快捷道。民眾可從青埔站下車後,租台腳踏車,沿著生態區往擁有歷史建築群的糖廠騎去,進行一趟生態休閒文化考古之旅。


【捷運開通後,引頸期盼一切都會轉變的更美好】

  橋頭火車站可惜會沒落,是因後來經濟牽動生活型態轉變,人口趨向高雄都會市中心謀生,民眾也逐漸放棄台鐵通車;早期台鐵設站點,就無法在映合時代走向了。另外橋頭火車站旁,有條10號國道協助強化高雄縣尾端人口運輸上(前述所提)的窘況,在地民眾下班回家交通工具大量使用自用車,反而又產生了上下班巔峰時刻會塞車,並未能疏通解決高雄北邊真正的繁榮與交通。捷運出現後,不但希望人民能以捷運代替自用車,既方便(停車位也解決)又不會造成擁塞。

【生活 + 旅行中的過渡】

平日: 當地人上學、上班通勤、外移民中產階級回家的捷運線段
週休、假日: 當地人與城市人、外地遊客 (或許在橋頭火車站下站然後
轉搭捷運)可以進行生態、觀光、校外教學、文化、休閒、運動的生活捷運線段。

  有一個成功的捷運都市型態成果─淡水捷運區段,即是很好的例子,人民會到關渡站下車,租借腳踏車,其經關渡宮,關渡公園,然後進入淡水老街,沿著海岸休憩…在週休二日、假日,大台北市的或者台北縣市一便利交通之捷的或周圍當地居民,爸爸媽媽帶著孩子或爺爺奶奶帶著孫子,闔家適宜的活動動線,就熱鬧活絡,人潮湧入。

因此,不用10年,高雄縣市民眾,逐漸喜愛、習慣(替代開車後)使用這樣的都會大眾便捷運輸後,每日享受捷運的步調生活,然後沿線機能應運而生,特殊站別的主題性規劃(多項特有,別站沒有的環境、文化、生態、休閒、教育、生態,所以價值最高,特別重要),又可產生新興高水準觀光市鎮指日可待。──尤為當屬,高雄捷運紅線R22青埔站、R22A橋頭糖廠站、R23橋頭火車站這三站的腹地群。

北 - 重要地發跡:台北縣的淡水見證了大台盆地,依水運(渡口)而生的文化與經濟體系(連帶帶出大稻埕、艋舺),靠淡水河進口商品、魚貨到台北市賣,以及出口貿易。
南 - 重要地發跡:高雄縣是在日據時期,依糖廠工業而生,奠定高雄以糖為本業,然後使用鐵道           運輸蔗原料也運糖成品到高雄港邊出口,所以高雄發基源頭不是海邊、非漁港。當地產生的人民,也幾乎為糖廠員工,因此,橋頭糖廠對高雄縣市的重要性如此顯著。


撥雲見日就從青埔開始
【就從青埔站開始】重要的入口站
邊緣=入口
Old=蠻荒廢棄的窮鄉僻壤
New=離開城市的邊緣,回到環境+人文+歷史+生態+資源的入口



青埔→橋頭糖廠→橋頭火車站

  青埔站過後,綠地最大,先進入生態,再接到橋頭糖廠保留的森林區。旁邊的糖廠路,是當地居民依附在糖廠上班而形成的通勤的道路,構成一處糖廠型聚落。

  青埔是從高雄市進入到他北方最大城鎮(─橋頭)的入口站,過了青埔後,馬上隨之而來的是一大片公有保存綠地和濕地,這些公有地,在日據時期還有些渠道,還規劃出偌大面積的糖廠區,民國開始,青埔它成為一處集中都市城鄉各地廢棄物的垃圾掩埋場,所以大致上都是跟民生無關,多是負面的乘載和被揚棄的邊緣地塊,居民組成也大數為勞動階級的糖廠員工。從不淨的掩埋場、被遺棄封存不透光的;而今,土地的回饋如同休耕狀態,卻成為在大都市開發擴張的同時,他能倖存的大好機會,能夠保有最大面積的綠地規劃(高雄都會森林公園+沼氣回收全國綠色能源典範)、生態地貌、遼闊視野,所以今天要發展捷運新點時,青埔蛻變成旅遊、觀光,重要的入口站。

  然後,重新有了新的連動的關係,再順序進入橋頭糖廠及週遭聚落…成為三點一線的重要旅遊、生態、教育、尋古之多元觀光線段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